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艺术招生问题成为海量来自艺术院校的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王次炤表示,艺术人才选拔有其特殊性,当下的招生方法大概让一些具备优秀艺术能力的学子由于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等错失了进入艺术院校的机会。
我期望大伙可以多关注一下艺术招生的问题。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的小组会上,王次炤的发言让委员们正在进行的关于双先进的唇枪舌剑暂时熄火。
王次炤觉得,有的招生规定明显不太合适艺术人才的招生。他表示,艺术表演专业的考试不同于一般文科或理工科的考试,它没办法通过统一试题,统一答案来判分;艺术表演的专业能力鉴别,主要通过考官的审美判断来确定,一所学校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总是决定了这所学校的专业水平。
根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初试方法均为笔试,王次炤觉得,这意味着没通过笔试、或笔试成绩较低的考生面临着失去专业角逐的权利。他表示,目前学校也非常困惑,因此一些高校的解决方法是在初试的时候减少困难程度,让更多的考生过线,然后在复试时再选拔。
另外,有很多专业很出色的表演人才总是因为英语统考成绩不过关而不被录取。叫人痛心的是,这类落选的学生却总是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知名音乐学院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王次炤说。
假如弱化笔试,是否会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对此,王次炤表示,艺术招生的确是凭经验的,相对主观。但不可以为了杜绝腐败就忽略了艺术招生的特殊性。招生工作,就是要把选拔人才放在第一位。规范是要有些,但得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
因此,王次炤建议,允许独立的艺术院校,作为试点学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提前进行专业考试;全国各艺术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表演专业的初试由笔试改为专业面试,依据专业面试成绩排序,按肯定的比率确定复试名单;减少艺术院校硕士研究生外语的分数线。(记者:叶雨婷 实习生:张帅祯)